首页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全国总决选评委“汉字叔叔”专访:择一事终一生,美国“汉字叔叔”的中国故事

全国总决选评委“汉字叔叔”专访:择一事终一生,美国“汉字叔叔”的中国故事

2021-12-16 13:14 | 来源:中国故事网
第二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临近尾声,回顾落幕不久的全国总决选环节,我们在评委当中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


image.png

这位神似山德士上校的美国大爷并不会炸鸡,但他的志趣倒同样可以用"KFC"概括:
image.png


在他看来,中国的最 大奇妙莫过于汉字。他深耕汉字50余年,创立了“汉字与词源”网站,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广大求知者,引发强烈反响。

最近,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这位老学究——“汉字叔叔”斯睿德(Richard Sears)


我与汉字结缘

Richard·Sears
斯睿德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座小城。受到地理位置和地缘文化影响,他身边的许多人都把西班牙语当做第二门语言。1972年,22岁的大二学生斯睿德萌生了一个单纯而“叛逆”的想法:


我要学习一个特别的语言!


可是,法文、德文、俄文等语言,和英语和西班牙语“区别不大”——都是由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


这时,中文的象形文字要素吸引了我,并且周围的人都不会讲。


就学它了!去中国学它!


在这件事上,斯睿德展现出了超强的执行力。

1972年,中美关系刚刚开始破冰,海峡两岸局势仍然紧张。父母听到儿子赴华的“疯狂”打算,便拒绝提供资金支持。于是,斯睿德打工攒钱买了一张飞往台湾的机票,在那里半工半读地学起了汉语。

尽管当时学汉语的初衷是标新立异,但和汉字有过近距离接触后,斯睿德开始对汉字产生了浓厚兴趣。

汉字每一个构件,都有象形文字的来源。如果你知道一个汉字的本象本意,每一个汉字都是合理的,都有自己的故事。我觉得这事特别有意思!


不过,很多事情都是“趣味与难度并存”的,汉字就算一个典型。

学习中文和汉字,斯睿德可谓费了不少周章。

大部分的中国小孩学汉字都是死记硬背,哪怕他们不太了解汉字的象形来源,他们生活在一个说中文的语言环境里,也能耳濡目染地学好。但是外国人就不行了,一开始不会认也不会说,特别麻烦。

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我40岁的时候,尽管会说中文,但汉字却没认下来几个。从那时起我才下定决心“死磕”汉字。
对于这一外国人初见汉字都会遭遇的“老大难”问题,斯睿德给出了自己的一套攻关方案:从背景入手,从故事做起,顺便来他的网站转转。
我建议,找到汉字的象形来源,慢慢看它的演变,你就会发现汉字的合理性。如果不好找,可以来我的“汉字与词源”网站看一看,大多都有收录。
当提起汉字和“汉字与词源”网站的故事,斯睿德来了更多精神,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在它们身上,斯睿德倾注了半生的热情与心血。





说文解字的科学家

Richard·Sears
汉字固然有趣,但斯睿德的学习体验并不十分理想:他觉得汉字这门学科似乎有些“矜持”,不太想让外国研究者去了解它:
我当时解汉字的故事,选择非常少,基本上只能找到中文版的古书《说文解字》,还没有英译版,所以外国人学起来特别费劲。

而且,同一个汉字,学界会有许多种解读方法,对错都有;还有一些是相互矛盾的,我这个老外经常会被这些搞得云山雾罩、无所适从。
想到一路走来遇到的坎坷,斯睿德动了整合信息的念头。

身为一名物理科学家,斯睿德决定运用自己的理工专长,将海量汉字的字源和演变过程进行数字化处理,把它们导入电脑的数据库,上传到网络。


这个构想萌生之后并没有马上落实,一直因为其他的事情推迟了下来。直到44岁的一天,突如其来的一件事来袭让斯睿德意识到:这事儿拖不起了。



44岁的时候,我得了很严重的心脏病。每过一个小时我,我都觉得自己大限将至。


做完心脏手术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如果我只剩24个小时的寿命,我要给我的朋友打电话告别;如果我还剩1年,我要去把《说文解字》电脑化。


于是,斯睿德立即安排项目“上马”,他雇了一位华裔助手,帮忙把《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和《六书通》上的所有字源相继扫描进电脑,从而录入网站

历时8年,凝结了各部汉字解析典籍精华的“汉字与词源网”终于初步落成。

科学家独有的“脑回路”还带着一股较真的劲头,让斯睿德远离浅尝辄止,而始终对他所汉字葆有一种“知其所以然”的激情。
我有一个科学的观点:不管学什么,都要问为什么。

我既然学汉字,就使用科学的方法,要找到其内在的逻辑,比如简体字到繁体字的逻辑,繁体字到篆体字的逻辑。在近10年,我总共分析了15000多个汉字。为了搞清楚字源,我还学习了考古学。

未来我要搞清日文汉字和中国汉字之间的逻辑,把它们加入在线数据库。

即便有些汉字的逻辑很复杂,如果你能厘清它们、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不但能帮你更好地学习汉字,还能让你全面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所以,我学物理的这个背景,也和我深入研究汉字是有直接关系的。

严谨与理性,是科学家斯睿德研究和解读汉字的宗旨,眼里揉不得沙子。所以,当看到有人在汉字的解读上信口雌黄,斯睿德便会据理抨击,不留半点颜面,哪怕对方是声名在外的“知名人士”和“圈内大佬”。

物理科学家和汉字研究者,这两个看似“隔行隔山”的身份,在斯睿德这里实现了巧妙的融合。斯睿德眼中,这一切都来得自然而然。
我觉得,一个人要找到自己的爱好。汉字本来不是我的工作,而是我的爱好。如果你找到了你的爱好,它便可以是你一辈子追求的梦想。

从我44岁开始,我心为研究汉字花费的时间和金钱,都是甘情愿的。

爱好和毅力,让40岁才开始正视汉字的斯睿德后来居上,成为了一个识文断字,并擅长说文解字的专家,甚至比许多中国人还要理解这个古老的东方符号。如今,年过古稀的斯睿德仍在乐此不疲地为汉字忙碌着。


我和中国故事

Richard·Sears
斯睿德成为“汉字叔叔”在中国出名后,经常有人这样问他:“你觉得哪个汉字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对于这个问题,斯睿德早有了自己的答案:
这个问题很没有意思。如果全世界都是一个颜色,是很无聊的。汉字也同理:缤纷的文化,是无数个汉字共同组成的。
汉字是故事的载体,无论它们背后的缘起,还是用它们书写的故事,都绝非只有一种论调。

热爱汉字和中国文化的斯睿德,自然希望看到汉字能够记录、谱写出更多彩的中国故事。

正当此时,“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发起人、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敏教授的一次拜访,斯睿德眼前一亮,对这个用双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创意燃起了兴趣。


于是,他欣然受邀,成为了新航道中国故事研究院学术顾问,在第二届活动全国总决选大学组,以及全国终选留学生组的评委。



坐在评审席上,看着选手们用英语、汉语讲述自己的故事,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斯睿德感触颇深。
记得25年前,我很少看到一个中国人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表达自我;如今,英语在中国的年轻人当中普及得非常好,这些参加活动的选手,就是典型。

他们能用外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观点,让观者借鉴与思考。

而且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这种形式,对于国际文化交流也很重要。懂汉字、会中文的外国人毕竟是少数,听到中国人主动用英文来讲述,他们会更好地去了解中国,消除新闻媒体给他们带来的偏见。

原本用汉字书写的中国故事,如今舞台上得到了选手们的生动诠释,这为斯睿德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而相应地,斯睿德也对活动和选手们的表现给出了自己的期望与建议。


I hope that this English Challenge helps the young people, children to be strong, and not afraid to tell stories. And I hope this is not the last story you tell, and I hope these stories get transmitted in other countries so people can hear these stories about China.

我希望这个活动能够帮到更多的年轻人、孩子们变得更强大,不再畏惧去讲你们的故事。我希望你们今后还有故事可讲,而且把这些故事传到世界各地吗,让更多人听到中国的故事。


最后,斯睿德为本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评选出了一个“年度汉字”


如果找一个汉字概括今年活动的话,我觉得是“牛”!


“牛”是好的意思;今年又是牛年;主办方“新航道”的英文是“New Channel”,办得这么好,我们也可以夸它“牛 Channel”!

愿在跨文化交流的舞台上,不光有形态优美、底蕴丰厚的汉字,也有年轻人自信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讲出中国的故事;更祝愿“汉字叔叔”的汉字研究工作以及生活,越过越“牛”!



热门文章

相关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