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古墓的“户主”背后,是一个有故事的古老民族

古墓的“户主”背后,是一个有故事的古老民族

2021-10-12 10:11 | 来源:中国故事网

考古圈最近有了新动静。


青海省血渭一号墓“户主”的身份初步确认了,也顺带辟了个谣,这块大坟和《鬼吹灯》里那座“九层妖塔”没啥关系。

image.png

墓主人就是个肉眼凡胎的普通人,不会啥妖术,倒会点权术:据考古学推断,他是7世纪吐谷浑王国的一个汗王。


这王国和国王的称呼,一听就不太像是东土大唐来的。没错,吐谷浑国正是鲜卑人所建。虽说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但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祖上也阔过

王国叫“吐谷浑”,国名的来源很简单:老国王叫这个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Xianbei state, nomadic groups were led by their khagan, Murong Tuyuhun to the rich pasture lands around Qinghai Lake about the middle of the 3rd century AD.

鲜卑国解体后,大约在公元3世纪中叶,游牧民族由他们的慕容吐谷浑可汗率领,来到青海湖一带肥沃牧场。


The Tuyuhun Empire was established in 284, including more than 100 different and loosely coordinated tribes that did not submit to each other or any authority.

吐谷浑帝国建立于284年,包括100多个不同的、松散协调的部落,这些部落互不服从,也没不服于任何外强。

而奠基人吐谷浑和他的继任者们,全都姓“慕容”


《天龙八部》里有那个见天嚷嚷着“复兴大燕国”的慕容复,就和吐谷浑共享一个老祖宗,同属“慕容部鲜卑”


不过,慕容复夙夜忧叹的“大燕国”却并非吐谷浑这帮人搞的。


咱们看图说话。

image.png

4世纪挥兵南下、成了气候的慕容鲜卑,总共分成东、西两波


西边的是吐谷浑他们,咱们上面说了,盘踞在青海、甘肃西北部一带,征服了蜀汉虎将马超的姥姥家——羌人。


东边的,才是先后建立过前燕国、后燕国的那么一帮人。慕容复认的是他们。


别看慕容家大业大,在整个“鲜卑宇宙”里,它只是众多耀眼明星的其中一颗。


中原文明的迷弟

说来挺拉胯的。


慕容复公子想要复兴的大燕国,实际上统治时长加起来不超过60年,而且还断断续续的:分成了“前燕”和“后燕”,一个赛一个地早夭。


真正在中原站稳脚跟、有模有样地享了将近150多年国祚的,则是鲜卑人的另一支——拓跋鲜卑,他们建立的国家便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代表性王朝——北魏。

而正是这颗称霸中原的鲜卑明星,一脚把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踹到了历史舞台的边缘。


别怪拓跋老铁不是人,只怪中原文明太迷人。

As the Northern Wei state grew, the emperors' desire for Han Chinese institutions and cultures grew. Ha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methods and penal code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Northern Wei state. The attraction of Han Chinese products, the royal court's taste for luxury, and the prestige of Chinese culture at the time were the factors in the growing Chinese influence in the Northern Wei state. Xianbei traditions were thus largely abandoned. 

随着北魏的壮大,是鲜卑帝王愈发渴求汉人的制度和文化,于是汉地的行政模式和律令法规引入了北魏。中原王朝的作物丰茂怡人,奢 侈品深得王公贵族的欢心,而中原文化也在鲜卑人当中素有雅名——种种因素,让中原文明的影响愈发强大,而鲜卑族的传统也因此遭到废弛。


——维基百科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行汉化的路上,身为一国之主的孝文帝拓跋宏一骑绝尘,充分起到了“模范作用”。


经济上,拓跋宏祖上虽是游牧民族出身,但入主中原后,生产理念成功地切换到了“农耕模式”,推行了均田制、三长制等系列改革政策,强化农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文化上,拓跋宏可谓给自己的鲜卑文明下了“杀手”


首先,他明令禁止说“北语”(鲜卑语),全国只能说单音节的汉语。生活在中原的许多鲜卑人不过两三代,就把老家话忘了个底掉,以至于鲜卑语到了隋唐时期,在中国基本失传。


不说鲜卑语还不算完,拓跋宏还做了一个“真·违背祖宗的决定”:鲜卑姓照样得改

The Northern Wei's Eight Noble Xianbei surnames were the Buliugu, Helai,  Dugu, Helou, Huniu, Qiumu, Gexi, and Yuchi. They adopted Chinese last names.
“步六孤、贺赖、独孤、贺楼、忽忸、丘穆、紇奚、尉迟”这北魏八大鲜卑贵族,纷纷改用了汉姓。

这件事上,当领导的以身作则:拓跋宏带头把自己的“拓跋”改成了汉字“元”。


白居易的好基友、唐代大文豪元稹,就是拓跋鲜卑皇族的本家,不过人家就从没想过“复兴大魏”这种不靠谱的事儿。

上至贵族,下到平民,身在北魏王朝的鲜卑人,姓氏都来了一次大换血。


姓氏、语言、生活习惯,鲜卑人民和汉族人民日益趋同;都长着一副东亚面孔,又没通婚的禁忌,于是逐渐难分彼此,两个民族合二为一,成了“新汉人”。


所以现居中国北方的汉族人,保不齐就流着鲜卑的血;而中国文化中,也在大家不知不觉中,刻下了鲜卑人的印记,并传到了世界。


中华文化中的鲜卑印记

远的不论,咱们中学学过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说的就是一个鲜卑族妹子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推测木兰是鲜卑人是有依据的,咱们从诗里就可以找理一理线索:

The Khan has ordered a great levy of men。

可汗大点兵。


The Son of Heaven was seated in the Hall of Light。

天子坐明堂。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132篇》(中英双语·诵读版)

一会儿“可汗”,一会儿“天子”的,看来还没叫顺嘴。而这也恰恰说明了,当时正处在一个北方民族逐步汉化的节点。在南北朝时代,可能性最 大的就是北魏了。


At dusk they came to the Black Water's side.

暮至黑山头.


——《中学生必背古诗文132篇》(中英双语·诵读版)

“黑山头”位于当今内蒙的额尔古纳市,这块地在北朝是柔然的地盘。这说明木兰的部队,隶属于拓跋焘北伐柔然的大军。进一步证实了木兰从军发生在北魏时初期。


那为什么木兰不可能是从军的汉人呢?


因为在《魏书》里写了,北魏前期,汉人只管“勤服农桑”,搞后勤工作;打仗由鲜卑的世袭兵包办。鉴于“阿爷无大儿”,鲜卑少女木兰只好替父从军。

尽管咱们中国人会试着去考究木兰究竟是汉人还是鲜卑人,但故事走出了国门,到了迪士尼的动画和电影里,这位“对镜贴花黄”的少女和其他讲中文、写汉字、穿汉服的人一样,都是Chinese


人家老外分不清楚汉和鲜卑,咱们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毕竟,现在本来就是一家人。


以前贴门外镇宅的两位门神爷,其中一位便是鲜卑人,大家可知道是谁么。

答案是尉迟恭,他是鲜卑尉迟部的后人。


二位门神的老板、唐太宗李世民,也有一半的鲜卑血统:他的母亲太穆皇后是鲜卑宇文部的后人。

唐太宗的继任者——唐高宗李治,鲜卑血统也很明显,因为他母亲长孙皇后是鲜卑拓跋部人。


别看血渭一号墓主人所出的吐谷浑鲜卑和中原文明没什么交集,也没接受汉化,但发生在他们家族的一个故事,同样在中国耳熟能详。

吐谷浑王慕容阿豺死前,把20个儿子和族人召集在一起。他让人折断1根箭,“啪”一下就断了。


然后,他让又让人把20根拿在一起折断,结果一束箭怎么也断不了。


这时,他语重心长地说,单支的容易折断,而多了就难以摧折。你们只要戮力同心,然后社稷江山就大有可为。

人物咱们可能对不上号,但剧情还是相当熟悉的。


后来,这则中国故事传到了日本,江户时代民间的小说家还把它用在了本国的寓言上“三矢の教え(三矢之训)”,人物换成了日本战国时代名将毛利元就和他三个儿子,并流传至今。


现在,和鲜卑关系最接近的民族是生活在西北、东北地区的锡伯族。而在北魏拓跋家曾经称雄的中原大地上,已经不见这个古民族的名字。


与其说销声匿迹,鲜卑更像是完成了历史性的融合,加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鲜卑人留下的故事传说,则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活跃今天频繁的国际交流当中,为人喜闻乐道。


热门文章

相关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