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为了驯服外语口语,老外和中国人都费过“老鼻子”劲

为了驯服外语口语,老外和中国人都费过“老鼻子”劲

2021-04-19 16:56 | 来源:中国故事网
转眼间,英国老外斯明诚(David Symington)迎来了到北京的第三年。



千载京城韵,三年实饱闻。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喜爱中文的斯明诚决定录一个vlog,展现一下他对京腔的“企业级”理解。

image.png


据当事人交代,这只是个小玩笑,并无意冒犯。而借助这个滑稽的模仿,他旨在揭露一个更宏大的事实:

发音是口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类驯服外语口语的过程,是万分曲折的


语法学到爽,发音火葬场

老外学中文,其实入门是很轻松的。

因为,比起印欧语系繁琐的时态和词性,汉语用起来可谓是相当清爽,完全没那么“龟毛”边框。

语法上的简单,再加上古老的象形文字书写方式,导致一些西方的语言学家对中文做出了有失偏颇的评价。奥古斯特·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就这么看:
All language had begun with the"simplest sturcture, such as that still found in Chinese. Chinese still kept the most primitive and acient form.
所有的语言都是从“最简单的结构”开始的,这在汉语中仍可窥得一二。中文仍然保持着最原始、最远古的形式。
这种说法显然已经过时,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事实:老外在认识足够的汉字之后,掌握阅读和写作是很迅速的事儿。

正当老外眼见学习形式大好,打算“高歌猛进”的时候,突然发现,这“高歌”卡在嗓子眼里,唱出不来了

原因是,它一唱出来,就是“跑调”的......

据汉语说得贼6的外国朋友回忆,中文的口语——尤其是发音,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中文的“十足恶意”。更要命的是,中文当中还分若干方言和分支,其中,粤语的音调居然有9个......

面对繁杂的中文读音,不少外国朋友“缴了枪”:不用谈口语,就连听力都可能是拦路虎

比如,斯明诚先生在读完通篇是“shi”《施氏食狮史》之后,达到了崩溃的边缘。
image.png

正如斯明诚老师总结的那样:把汉字读错了,对于洋人——无论是东洋还是西洋,都再正常不过了。

中文既然有“碾压四方”的丰富读音,那中国人在练英语这种西方语言的时候,肯定就是如履平川了?

清朝人眉头一皱,表示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汉字标音”大法自古有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学在中国的兴起,会洋文的人才成为了外交、学术、商务场合的香饽饽,中国人开始主动地去接触英文。

学英语的需求猛增固然可喜,可那时的英语教员面毕竟是少数。看着洋人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串“咒语”,不知道啥意思,发音也和中文不太一样,学舌想当困难......

就在大家张口结舌、干着急的时候,中国土生土长的英文大佬干脆给出了权宜之策:写了英语教学读本,提供给有涉外需求的乡亲。

作为最早的一批英汉词典,里面都有啥内容呢?


以这本大买办唐廷枢写的《英语集全》为例,书里包括了英语的拼写、词义、实用例句——对了,还很体贴地兼顾到了乡亲们的口语,添加了“发音标注”。


注意,这里提到的“发音标注”可和音标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说白了,就是用汉字来标注英语读音。


这些教大家口语的“中式音标”都是这样式儿的...

清代英汉词典中的“中式音标”

bridge(桥)=不裂柱

water(水)=蜗打

wood(木头)=活

I don't know(我不知)=挨刀脑

......

虽然“挨刀脑”有点瘆人,但好歹汉字的谐音也算能和英语发音靠上点边,而这个“活”又是什么鬼?和"wood"发音挨不上啊。

忘了跟大家说了,写书的唐买办是个广东人....

所以这个字的中文也是按粤语来的:“活”"wo"的音,和"wood"就能沾边了。
这种译法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像Hollywood(好莱坞),粤语就翻译成了“荷里活”
在中国,不懂方言连英语“音标”都念不利索......

用汉字标英语发音纯属那个年代的无奈之举,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英语学习条件非常好的当今,这个“妙招”仍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

有的同学为了偷懒,不惜让自己“披麻戴孝”。


Mars(火星)=妈死
bus(公车)=爸死
nice(好的)=奶死
yes(是的)=爷死
goose(鹅)=姑死
shoes(鞋)=叔死
sense(感知)=婶死
boss(老板)=伯死
juice(果汁)=舅死
......
建议出个《二十四孝》番外篇——学语葬族。

对于这种汉字注音的方法,斯明诚老师十分地不推荐。
汉语虽然发音丰富多变,但是并不能完全覆盖英语发音,例如"th"发出的咬舌音,就无法用汉字表示。

同时,汉语的发音和英文的发音也有一定的出入,单纯用汉语的念法读英语,不但发音不美观,而且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方的理解,甚至造成误解。
你看,“碧池”的谐音,既可以是"beach(沙滩)",也可以是"bit......"

罢了,传统注音,点到为止。

这种古法最好还是尘封在前清或民国的历史里吧。


口语难驯,习者有方

完善发音,练好口语,这件事上没有投机取巧的办法。

拿开头提到的斯明诚老师举例。在外国人当中,他的中文口语算是不错的了。

之所以能提升到这个水平,首先勤学苦练不能少——斯老师在生活中抓住一切机会,来向身边的中国人了解正确中文发音,练习汉语口语,还能随时随地和人开启中文的“嘴炮模式”
更重要的一点,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思想做支撑,敢于、善于用用外语——中文把观点传达出去。

身为一个戏剧专家,他在舞台上练就了发声的胆量,而博览中外群书则使他有着明确的观点和思考。
这个道理在中国人的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德龄公主在拍摄于民国时期的一段影像中,用流利而标准的英文为中国发声。她生于外交官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英语的严格教育,并经常和外国人进行英语交流。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实现英语交流、获取英语知识都非常便捷的年代。生正逢时的我们,不应错过优化发音、强化表达,全方位驯服英语口语的绝佳机遇。

然而,即便和外国朋友沟通、锻炼发音及口语,也不推荐大家“尬聊”的。作为中国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可以通过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像世界展现一个真实而多彩的中国。

现在,就有这样一个舞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让大家用英语展现风采的同时,强化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各路专家评委还将根据你的表现,为你量身定制提升建议!

image.png

为帮助在海外的来华留学生顺利实现报名,

组委会特别开通了海外报名通道

关注“CHN Stories”微信公众号,回复“abroad”,即可获得报名链接
相信,在你自信地登上舞台的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本“难驯”的口语,会变得异常温顺。


热门文章

相关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