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你爱我,我爱你,神曲洗脑有秘密......”

“你爱我,我爱你,神曲洗脑有秘密......”

2021-07-06 14:06 | 来源:中国故事网
这些天,大家可能一闭上眼,脑仁里就会反复出现这段旋律:


你爱我呀,我爱你,XXXX甜蜜蜜......
歌词的关键部分就匿了,没给咱广告费。“X”是啥,大家懂的都懂。

不少朋友就挺纳闷的:区区一个冷饮广告背景音乐,咋这么洗脑?

洗脑就对了!

咱们在日常的广告、节目里听见的小曲,很多都大有来头——甚至诞生那会儿,大清都还在呢。

洗脑洗了一个多世纪
就先说说这个冷饮店的洗脑神曲。大家一听这旋律,就有种撒欢儿的冲动。
这怨不得咱当代年轻人心浮气躁,就算放在170多年前的美国,当时的人听了照样得蹦跶起来

这曲子叫《哦,苏珊娜》,作者写它就是为了让你“燥”的。

"Oh! Susanna" is a folk song by Stephen Foster,known also as "the father of American music.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848. It is among the most popular American songs ever written.
《哦,苏珊娜》是素有“美国音乐之父”之称的斯蒂芬·福斯特所谱写的美国民歌,在1848年发表,是现有美国歌曲中颇为流行的一首。

In 1846, Stephen Foster moved to Cincinnati, Ohio, and wrote "Oh! Susanna", possibly for his men's social club.
1846年,斯蒂芬·福斯特移居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写下了这个曲子,很可能是为当地的俱乐部所写下的。
——维基百科


“嗨”在觥筹交错的俱乐部里还不算完,哼这首歌的人同样“燥”在了西进的路上。

他们的目的地——加利福尼亚州,既没有“蜜雪”,也不是“冰城”,但是对黄金矿藏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推动着他们在这个旋律的陪伴下振作精神、突破戈壁荒漠的险阻,抵达终点。
让大家苦中作乐,也算是一剂“精神上的吗啡”了。

按理说,同时期的小曲儿也不少,怎么偏偏这个让大家记住了,而且流传到了今天呢?

一来,这个歌词都是押韵的大白话,女主角苏珊娜是随处可见的大姑娘小媳妇,题材就很亲切。认字的,看两遍就背下来了;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唱几遍,也记得差不多了。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m going to Louisiana, my true love for to see
我来自阿拉巴马,带上心爱的五弦琴;
要赶到路易斯安那,为了寻找我爱人
——《哦,苏珊娜》 选段


并没有比“你爱我,我爱你”复杂到哪儿去,简单又好记。

二一个,也是最关键的,这首歌的旋律不光明快悦耳,而且结构还特别的简单,变化非常少,比较好记。
刚唱个不到四句,就“缴枪”了,太不过瘾了吧!

曲调原封不动,换上下一套歌词,咱们第二段走起~~~
一来二去,这段喜庆、好听的旋律就形成了循环;循环一多,自然就洗了脑。

乐理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再现单二部曲式”,说的就是这种“毒性猛烈”的曲子。

除了《哦,苏珊娜》之外,还有许多同样结构的旋律,让我们为之“上头”过。

而且,还都是老歌,比咱们爷爷辈都大。

“再现单二”大法的洗脑魔力
这个“再现单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别看说得那么玄乎,其实理解起来真不难,图有真相,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
这种曲子,总共分俩乐段,A和B;
A段全段——a和a1都是铺垫;
B段的b是副歌(高潮),a1是结尾;
A、B两段的结尾基本一致;
由此形成一个“洗脑循环”。
这是蜜雪冰......不对,《哦,苏珊娜》的简谱,大家看这些代表音符的数字,就能明白这“洗脑循环”的点出在哪儿了。

同样结构的洗脑歌,还有我们从小就会唱的《送别》,曲子是美国作曲家约翰·庞德·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谱的。

大家试着哼一下,“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壶浊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这两段会发现,旋律也基本一致。

记得90年代那会儿,央视播出的《气象信息》也把一个洗脑的神曲用做了背景音乐。


曲子是日本音乐家成田为三写的《海滨之歌》,旋律优美,结构简单。当然,同样是“再现单二”结构的作品。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卫星云图这些乱七八糟的专业玩意儿老百姓没几个瞧得懂,但背景音乐大家倒记住了,街上听人吹口哨都能碰到熟悉的调调。

今天的天气预报又何尝不是?一年下来,我们很难记住X月X号气温多少度,而几十年如一日的BGM(Back 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却“刻在了DNA”里。

那这算不算一种本末倒置呢?

不算。
当这熟悉的音乐一响起,大家都会下意识地聚焦到播报员那里,听TA用科学的手段,来“占卜”明日的阴晴冷暖。

无意间,媒体上的音乐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引发我们条件反射的符号

当然前提是,这个音乐哪怕不那么洗脑,也得好听,至少不难听。

什么曲子不难听呢?群众的耳朵最靠谱:世界闻名的旋律,肯定错不了。

毕竟,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流传开来、雅俗共赏,必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无名的名曲”有门道
接着拿气象节目说事儿。

CCTV每晚准时播出的《天气预报》用的音乐,其实就是一个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名曲——《渔歌唱晚》。


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电子音乐,耳朵都听出老茧来了。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这首曲子原先是拿古筝弹的;而且组成这个曲子的,实际上也是古乐的五音:宫商角徵羽

可以说,这个十四亿人统称为“天气预报”的曲子,正是一首名副其实的典雅古乐。
A lot of attraction can be found in ancient Chinese music. It is inspired by Nature and extols life. Ancient Chinese music is the timeless spiritual so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中国古乐,意趣无穷,它吸纳天地之元气,高扬生命之精神。它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心灵咏叹。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熟练级)
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心灵咏叹
从当年创诞之初,只有文化人才能品得到的“阳春白雪”,到了今天全国人每天都能听见的“下里巴人”,看似遭到了滥用和“降维打击”,实则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

因为它通过一种大家普遍易于接受的形式——可能是洗脑,甚至是鬼畜,踹平文化的门槛,让更多人接触到音乐和它的乐趣。

比如,CCTV到了盛大的颁奖仪式,就经常用英国作曲家古斯塔夫写的《行星组曲——木星》来营造气氛。


革命战争时期,作曲家贺绿汀先生还把英国的《掷弹兵进行曲》“魔改”成了脍炙人口的《游击队之歌》,用激昂的旋律鼓舞敌后民众抗战的士气。


这首来自去年热播剧的“年度阴乐”,也有自己的原形——朝鲜作曲家尹克荣写的《小白船》,很梦幻,很童真,并没有那么黑暗。


再比如,当年在FC(Family Computer)游戏机上玩过《碰碰车》的孩子们,当长大后听到柴可夫斯基的《Piano Concerto No.1》时,也会倍感亲切。


任何种类的文化事物都像燕子,不管它当年是否在“王谢堂前”做过窝,到了今天,“飞入寻常百姓家”都是它最终——也是最好的归宿。

音乐如是,承载着文化的中国故事也如是。


热门文章

相关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