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但行善教,莫问前程——为师者的觉悟

但行善教,莫问前程——为师者的觉悟

2021-09-14 16:21 | 来源:中国故事网
9月10号,辛勤的“园丁”迎来了自己的节日。


老师的伟大之处在于,既要做道德和学术的楷模,为人传道解惑;同时,还要面对许多未知的烦恼,比如说:
费力调教的学生,还都自带“盲盒属性”

师傅领进门,学生能修行成啥样,只有老天知道。

哪怕是“桃李满天下”的老师,门下也难免出一两个“逆徒”:轻则理念相悖,师徒反目,师门无光;重则,还有生命危险。

今年教师节,咱们就来聊聊师徒间的恩怨情仇,看看老师有多不容易。


师徒不是一路人

韩愈在《师说》里就讲了:

【英文】A student is not necessarily inferior to his teacher,nor does a teacher necessarily be more virtuous and talented than his student.
【文言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白话文】弟子不一定不如师傅,师傅不一定比弟子贤明。
师徒之间的关系没那么多条框,就算求教的人能耐、学识一点不比赐教的人差,也可以叫一声“师父”。

但倘若师徒俩都那么有主意、有个性,凑到一块儿,便有可能产生问题——处着处着,发现不是一路人。

比如,《史记》里面记载,曾子的二儿子、战国时代的大儒曾申就受到过一个山东菏泽曹县“公子哥”的拜师求教。

据说,这少爷身上背了30多条人命,但架不住曾老师胆子更肥,本着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就把这个小亡命徒收下当徒弟了。

没过多久,这段师徒缘分就戛然而止了,原因是孩子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


他的母亲病逝了,但他没有回家奔丧的意思,曾申十分鄙夷他,就断绝了师徒关系。


儒家看来,“孝”这种源自人类亲情的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老娘死了都不回家抢个孝帽子,这熊孩子简直太“牲口”了。

更何况,曾老师可能还是个体会过“如山父爱”的人——传说中,曾子忍痛杀的那头猪,没准就是给他吃的。

有过恶性前科没事,但你要胆敢不守为人子的本分,那请“圆润地离开”吧。

对了,少爷被逐出师门后还挺争气,看上兵法了,在沙场上找到了人生,立了不少战功,他叫吴起


无巧不成书,《曾子杀猪》这则故事的作者,某种意义上讲,同样是“儒门逆徒”


比吴起更狠的是,他甚至敢跟祖师爷孔子隔时空叫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反孔精英”


这个人便是法家的巨匠韩非子,他师从于荀子。


荀子是个极度推崇孔子大儒,可他推崇出发点很有个性“”


“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说白了就是:人打根儿里就是坏的,善良啥的都是装蒜。

荀子看来,就因为如此,才需要用礼和德来教化、约束大家,正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韩非子是个好学生,继承了老师“性本恶”的观点;不过在怎么治国方面,却对儒家很不以为然:认为酷刑重赏、法律严明,才是抑制“人性之恶”、维持当前国家稳定的关键。

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韩非子还在《五蠹》里把孔子奚落了一番。

鲁国有个人当了三次逃兵,孔子问他原因,他说不能让老爹没人赡养,孔子认为这个人很有孝道,就推举他当了官。如此一来,在鲁国军队就刮起了一股临阵脱逃的歪风。


君主和臣民的利益很不一致,靠仁德实现两全其美,太不现实了。


从结果上来看,“逆徒”的恶名并没有阻碍人杰们取得成就:被儒门开除的吴起,成了扬名后世的“军神”;“背叛”儒门的韩非子,则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法制的进步。

只不过不过,偶尔换一个“八卦”视角看名家巨匠,这“瓜”也格外地香甜。


人生路上,师父是道“坎”

观念上和师父冲突,到最后无非也就是断绝关系,或者自成一派去单干。心里膈应点吧,但好歹还算在文明的范畴里活动。


可是,如果师傅的大名“干扰”到了徒弟的名利场,这个问题或许就非常严重了。


今天,我们见证了曲艺圈的师徒因为名利而反目、分家。


而在古代的射箭圈,师傅之间则会有血光之灾

“志向远大”的徒弟,很可能会选择把师父“肉体消灭”

中国的传说里,就写过这样两条经典的“士誓弑师事”



后羿把9个太阳射下来之后,不少人慕名而来,找他拜师学射。


众多徒弟当中,有个叫逄蒙的,箭法真好,人品却真次。


在一个说法里,师娘嫦娥能在月球上“迈出人类的一大步”,就是逄蒙这小子逼的。

One day, Pang Meng took advantage of Houyi's absence on a hunting trip with his other stu­dents to burst into his master's quarters, sword in hand. He forced Chang'e to hand over to him the herb of immortality. Knowing that she was no match for Pang Meng, Chang'e, in this desperate situation, took out the herb, and swallowed it herself!

一天趁后羿带着学生们外出打猎,逄蒙拿着剑闯进老师的房间,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Immediately, her body became light, and she flew up to Heaven. Because she was wor­ried about her husband, Chang'e landed on the moon, which was the nearest place to the mortal world. She then became an immortal on the moon.

嫦娥吞下药,身子马上变得轻飘飘的,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月亮上的一位仙女。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基础级)

嫦娥奔月

后羿兴许是爱才,要么是仁慈,再或者就是单纯地缺心眼,反正传说里那个害得他夫妻离散的恶徒逄蒙,仍然活得好好的,更离谱的是,还一直呆在师门里。


最终,作死的后羿老师被老天收了:按照孟子的说法,他死在了徒弟逄蒙的手里。原因很中二:逄蒙觉得自己的箭法登峰造极了,只有师父后羿能和他比肩。


说实话,死得真不冤枉。








第二条,是飞卫、纪昌这师徒俩的故事,《列子》里有记载。


说当初,小青年纪昌找神箭手飞卫学习射术。飞卫一看小伙儿是块材料,就收了这个徒弟。


飞卫的训练方式比较特别:他不着急教徒弟姿势、瞄准、时机啥的,而是去升级射箭的“瞄准系统”


在没有红外、全息这些高端玩意的古代,最靠谱的瞄具只能是弓箭手的肉眼。


于是,飞卫便围绕纪昌的视觉系统,进行了“无创改造”





纪昌视觉瞄准改造企划



【Step 1】学会不眨眼

纪昌躺老婆的织布机下,盯着上面的梭子练习不眨眼。两年之后,即使锥子尖刺在他的眼皮上,眼皮都不带动的。



【Step 2】把肉眼练出调焦、放大的功能

纪昌把只虱子挂窗户上,死盯着,十天之后,眼里的虱子开始变大;三年之后,就和车轮一个尺码了。这时,再看其他东西,都大得跟山似的。





就这样,纪昌严格遵循师父的指导,把自己双眼练成了“人肉八倍镜”

至于实际上这种“凝视大法”能否把肉眼练成显微镜,就见仁见智了。您想试,谁也不拦着,成了斗鸡眼别找我~

在这以后,飞卫才陆续教一些射箭的技巧。纪昌跟开了挂似的,进步飞快,不久箭法就和师父不相上下了。

看着自己箭法登顶之路上有个师父在挡道,纪昌名欲熏心,也做了和逄蒙一样的决定:送师父一程。

只不过,由于飞卫应对及时,纪昌谋杀未遂,罪过比逄蒙小点。
两人在野外相遇,用弓箭“中门对狙”。

两个人射出的箭在空中相撞,全部被打落。最后飞卫的没箭了,而纪昌还剩最后一支,飞卫赶忙举起身边的棘刺去戳飞来的箭头,丝毫不差地挡了下来。
弑师计划失败后,纪昌看透了自己有多不是东西,就撇了弓,和师父相拥而泣,拜为父子,并发誓这种箭法用不外传,带到棺材里。

用自己精湛的技艺,不单实现了自救,还救赎了徒弟的迷失灵魂,飞卫这个老师当得还是很成功的;但这弑师的这些案例也侧面说明,教书育人可能同样是个高危职业

弑师成功的人,未必智商和手段有多高,但底线一定是真的低:面对自己悉心教授、倾心培养的学生,试问哪个老师会去设防呢?


逆徒破门,不碍师徒情深

不同于乱象环生的射箭圈,长期浸淫在诗书礼乐之中的儒门弟子,即便被逐出师门,也不会对师父下杀手,大家都把做人的底线画得挺高的。

刚才说的吴起,一辈子刀口舔血、杀人如麻,却没想过寻前师父曾申的晦气。

冉求更夸张。

先前他虽然劝服季康子把流亡列国多年的孔子迎来回来,但由于忙着和季康子一块敛财,让老师孔子大为光火。老头一拍脑门,口头断绝了师徒关系,还鼓励徒弟们一块儿骂他:



【英语】Ran Qiu is no longer a disiple of mine. You may attack him loudly and openly.

【文言文】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白话文】冉求不是我的徒弟了,你们大张旗鼓攻击他,完全可以。


——《论语》(中英双语·诵读版)

不过,冉求并没有因为老师办事过于“绝绝子”而嫉恨老头,依旧对孔子敬爱有加,尽心照顾,甚至还到老师跟前忏悔他的不周之处:
【英语】Ran Qiu said, "It is not that I do not delight in your doctrine; it is just that I lack the energy to pursue it." Confucius said, "if it were a case of lacking energy, you would have given up halfway, but you have given up before you even started!" 
【文言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白话文】冉求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您老人家的学说,知识力量达不到。”孔子说:“力量达不到的人,往往走到半途便走不动了。现在你却停步不走,怎么知道你力不足呢。”
——《论语》(中英双语·诵读版)
从这番话里,看不到孔子的鄙夷和失望,只有对学生的恨铁不成钢。

孔子的这种心情,正恰如天下大多数的师长: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倾囊相授,对于师生之间的后事如何,他们并没有做太多的计较和顾虑——哪怕这个学生未来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的烦恼乃至灾祸。

这是教书育人者的难处,也是为人师表者的觉悟。

愿各位老师教坛静好,桃李满园。



热门文章

相关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