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秋分|“草木有情,春秋含泪” 季节变换为何引发古人集体感怀?

秋分|“草木有情,春秋含泪” 季节变换为何引发古人集体感怀?

2020-04-16 14:34 | 来源:中国故事网

秋分,农历24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也就是说,在秋分这天,昼夜等长,从这一天之后,北半球的夜晚将越来越长。

微信图片_20190923140415.jpg


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起点,又是“春耕夏种”的终点,正如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2018年,“秋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颂扬农民的勤苦劳作,传递丰收带来的幸福感。


这个节日代表了“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体现了中国人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


“伤春悲秋”中国文人的独特情怀


秋天,在中国人心中,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萧瑟的时节。关于秋天的印象,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许多挥之不去的诗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有意思的是,这些关于秋天的古诗词,大都展现了秋天的寂寥景象,寄托着作者的悲伤情怀。


就像在古诗文中,“月亮”这种典型的意象象征着团圆和思乡之情。在中国古诗文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叫做“伤春悲秋”。


这是属于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独特的文化行为,就是说,诗人借助描摹春秋的季节变换和典型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感伤情怀。


像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例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黛玉葬花情景的《葬花吟》,就是典型的伤春之作。

微信图片_20190923150626.jpg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就是葬个花吗?黛玉怎么还哭得那么伤心呢?”


那是因为在这首诗中,表面上是在葬花,其实是由眼前美丽的花联想到了自己孤苦的命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花来比喻美人,像杨贵妃就被形容为“雍容华贵的牡丹花”。


像花朵这样美好的事物,也逃不过大自然季节更替,零落和凋谢的命运,于是借用花朵来抒发美好的事物容易消逝的悲伤情怀,成为许多大诗人常用的手法之一。


“伤春悲秋”的代表作


摄图网_400239663.jpg

《春晓》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首诗,很多中国学生小学时期就背诵得滚瓜烂熟了。这首看似描写春天鸟语花香的经典古诗,实际上还蕴含着一层对春花易逝的伤感,是一首伤春的代表作。


公元711年,23岁的孟浩然在湖北襄阳城郊的鹿门山隐居,鹿门山群山环绕,烟雾笼罩,宛若仙境。孟浩然在这里的生活,也像神仙一般。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大诗人还徜徉在美妙的梦境之中。他的嘴角浮出一丝丝笑意,因为他做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美梦。原来,他梦到了前几日半山腰上那片盛开的鲜花。红的、黄的、紫的,每朵鲜花都那么美丽,他蹲下身,闻着每一朵花儿的香气。


就在这时,忽然听到,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啊,原来是天亮了”揉开惺忪的睡眼,他穿上衣服,走出房门,只看见眼前一片片落叶,他心里暗暗猜测“莫不是昨夜下雨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半山腰上那片鲜花不知道被这风雨吹落了多少。


想到这花儿开得那么灿烂,却要被风吹雨打,再美好的事物也逃不过自然规律,真是不忍心去看……



微信图片_20190923172314.jpg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这几个可以说是非常经典的象征秋天寂寥的意象,这首元曲可以说是借助秋天的景象抒发诗人人生失意、晚景寂寥的经典代表作。


1301年,元曲大家马致远在51岁这年的秋天离开了官场。旅途之中,那路边已经没了树叶只剩枯藤的老树,上面还有一只乌鸦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忽然看见前方小桥流水前面的一户人家,但这一幕并没有让他觉得些许安慰,因为抬头便看见,那天空的夕阳就就快要落下。


这一幕幕凄凉的景象让他这个一把年纪,还在他乡漂泊的老人感到肝肠寸断的凄苦。


士人悲秋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大诗人屈原,他在《九歌·湘夫人》里就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意思是说,湘夫人降临在北渚上,极目远眺,使我惆怅。萧瑟的秋风啊,徐徐吹拂着,洞庭湖扬起微波啊,落叶飘零。


正是这两句诗,被赞为:“千古言秋之祖”。


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


中华文明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在古代,人们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活作息,都是以自然现象为规律展开的,也正以此,中国人一直保持着,对于自然变化、季节转换的敏感。


因为中国人倡导与大自然相处“天人合一”,所以他们也更加敬畏自然,春秋时节的变化触发人们的情感变化,也成为了一种民族共有心理。


孟浩然为春花逝去而伤感,马致远看见萧索秋景更加悲伤。大自然四季轮回无情更替,美好的事物终将逝去。


这种感伤的情怀,体现了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随着越来越多的诗人将其写进文学作品,这种伤春悲秋的情怀也深入了我们的民族心理,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永恒存在。作为农耕社会成员的中国古人,对季节变化异常敏感。人们理性上接受这轮回,感情上却会因为春花逝去而感伤,因为秋景萧索而愁苦。这些情感在诗人身上得到升华,形成了大量伤春悲秋的美丽诗文,也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艺术审美心理。

As a law of Nature, the seasons alternate ceaselessly.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living in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were very sensitive to the shifts of the seasons.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alternation, but are still saddened by the withering of spring flowers and the bleakness of autumn. This feeling was shared by many ancient poets and scholars, and this has become a Chinese national emotion.


——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熟练级 伤春悲秋:季节引发的诗人感怀


微信图片_20190920142600.jpg


“伤春悲秋”的情怀或许有些消极,但是古人敬畏自然,与自然相处“天人合一”的理念今天仍有价值。


像这样描写“春怨”和“秋悲”的唐诗宋词也有很多,这些充满哲理的诗文,永远值得青少年学习。


现在一套丛书帮你搞定↓↓↓


微信图片_20190920101521.jpg

CHN Stories 推出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系列丛书,它不仅能让青少年学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提升英语能力,网罗200多个中国经典故事,还能够帮助孩子从小学习传统文化,打好中国根基走得更远!

热门文章

相关书籍推荐